影響酸種麵包外型 oven spring 與氣孔組織 open crumb 的因素

經營酸種麵包工作室即將滿三年了,最近內心常有想要輸出些什麼內容的念頭,拍影片也好,錄 podcast 也好,寫文章也好,但我的創作節奏比較慢就是了。本文是分享我接觸酸種麵包這幾年的經驗,整理了影響酸種麵包外型與內部組織 open crumb 的因素,只討論最基本款酸種麵包,也就是成分只有麵粉,水,鹽,自養酵母,我用的是粉:水比 1:1 的 levain,中文翻譯時常看見是稱魯邦。

— 純粹經驗分享,這篇不是教學文章,没有太多細節,之後有空會把這些因素挑出來細部分享 —

01. 自養酵母(粉:水比例 1:1)的健康度

我自己對於 levain 酵母健康度的判斷有 2 個
第一,在 4 小時內達到 2 倍高度
第二,第一點符合的情況下,表面充滿氣泡並呈現平的或微微凹陷(此時可能過了5小時甚至更久,而且可能長到3倍高活力強一點甚至4倍),這是我的使用時機

02.麵粉的種類

不同品牌與規格的小麥麵粉,裡面所含的礦物質(灰分)不同,能提供給酵母的營養程度不同,麵筋強度,延展性,結構持久度。這些都是影響最終外型的因素。我自己的經驗是,先試著用不同的單一小麥麵粉當主粉(主要麵團結構),能做出自己喜歡的外型,再來混粉,配出喜歡的香味。

03.水量 Hydration

72% ~ 83% 麵團含水量我都試過,都能烤出耳朵,個人不是追求高含水的一派,就像煮湯一樣,水加越多,湯喝起來越淡,我比較是根據麵團操作起來的手感,還有最終麵包吃起來的味道,來決定要多少含水量的一派(有這種派別嗎?🤣)

04.麵團結構的發展

麵團結構建立的目標,在於發酵過程中讓透過一些手法讓麵筋網絡堆疊交錯,並使麵團延展性與彈性達到平衡的狀態,達到理想的烤箱膨脹 ( oven spring ) 與孔洞組織 ( open crumb ),但如果並不追求爆裂感的外型與狂野的氣孔,就算麵團打好了都不理它,只要讓酵母有足夠時間把麵粉分解發酵,依然會是風味足夠好吃的麵包。

05.預整型(pre-shape)與最終整型(final shaping)

假設麵團有被好好發展的條件下,預整型與最終整型有重要的影響,如果你跟我一樣是自學,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做摸過很多顆麵包,才能透過手的觸感,摸索並歸納出麵團最適的鬆緊度,網路或書上教的整型手法有很多種,但要根據麵團的條件,決定整型的手法才是。

06.最後發酵的時間(final fermentation)

曾經有試過最終整型完 26 度最終發酵 50~60 分鐘後進烤箱,但無法烤出我喜歡的外型,加上工作與作息的時程安排,一直以來我都是整型完後直接 4 度 C 冷藏 6~18小時,預熱烤箱後直接烤,都能烤出理想的結果。

結論:

以上是依照個人經驗,歸納整理出影響酸種麵包外型(oven spring)與氣孔組織(open crumb)的相對重要因素,缺一不可。之後有時間再把這幾點的細節逐一寫出來分享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